新闻

2020-02-18

从习近平访英看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

点击数:

        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英国,中英两国此次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透露出了不少利好消息,例如将联合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等。此外,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科技研发中的佼佼者也在知识产权的经营中获得了相当的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这些都说明,在国家的整体统筹规划下,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对行业自身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渐凸显。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改变了往日将知识产权工作单纯视为费钱、费时、费力的短视想法,基本具备了知识产权市场化的意识。如果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真正地与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就既能发挥市场对参与主体的调控作用,又能让知识产权在市场的"刺激"下变成货币化与价值转换的新鲜血液。只有当企业经历了知识产权市场化下"暴风骤雨"的洗礼之后,才有可能使得其所拥有的科技资本真正变成能够为企业"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


       然而,参天高台、起于垒土,要想从一颗种子化身为一株巨树,却需要一个从培基、育种到灌溉、修剪的精细过程。一方面,国家要在全社会营造出创新的土壤,为知识产权种子的"发芽"提供其所必须的环境,不论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对创新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对创新成果的判断和甄别,还是对创新人才的肯定和褒奖,都务必做到对精益求精。除此之外,为了知识产权种子的茁壮成长,还要进行恰当的灌溉和修建,改变当前知识产权行业中的一些不良指标,摒除单纯依据诸如专利申请数量来评定政绩的形式主义做法,而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布局、运用、保护、以及预警的全面支持;同时,还需要净化行业内第三方服务的环境、提高业务水平,让知识产权的评估、质量管控、质押、融资、以及流转实现正常化和规模化,让行业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习主席访英的过程中,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参与双边知识产权研讨会热情十足,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这个一直以来依靠振兴制造业而崛起的大国已经走上了从制造到设计、再到创新的转变升级之路,进入了由发展转型所萌生的第二次青春期。知识产权工作,正是自始至终伴随企业成长的最佳见证者:在制造业初期,由于技术的相对欠缺和人才的不足,不少企业只能在知识产权版图的罅隙中寻找空间与机会,在懵懂甚至是"粗犷野蛮"之中获得一小部分属于自身的商标和专利;一旦踏入紧随其后的设计阶段,企业们则往往先是会接连遭到来自知识产权方面的打击,而在阵痛之后,相关意识也会逐渐觉醒,最终领悟到知识产权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到了当前的创新阶段,大多数企业已经能做到对知识产权工作的"从容流连",知识产权的某些形式(商标、专利)也成为了企业对外攻城拔寨的武器。如果知识产权工作在中国的成长真有导师的话,这个导师就是法律诉讼、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多样化、是我国整体法律环境的日趋正规。